辑掇造化,再新古典永利手机网站——第三届杭
辑掇造化,再新古典——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艺术家会议在杭州召开
9月23日,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第三次会议暨艺术家会议在杭州召开。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执行主任许江,浙江画院院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成员孙永,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艺委会委员、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尉晓榕,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成员骆献跃,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艺委会委员、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高士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9位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共同出席了会议。
根据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策展人尉晓榕、何家英、高士明初步提名,并经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艺委会第二次会议各位艺委会委员的进一步推荐和审议表决,共有36位在当代中国画画坛地缘性、路向性和年龄递次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获得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邀请。自2011年以来,经过两届展览的成功举办,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学术性和影响力的中国画展览盛会。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确定了“辑页掇英”的学术主题,以中国画册页为创作体裁,试图通过播布与更新中国画册页这一种古典审美中的独特范式,来彰显中国画学“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的视觉观感和品读哲思。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成员骆献跃主持会议,他向在座的艺术家和媒体简要介绍了本届双年展筹备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策展人高士明、尉晓榕先后发言,两位策展人分别介绍了首届和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学术主题、参展艺术家情况,并对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主题模块进行了阐释,对接下来的创作和展览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在会议中,由浙江画院院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成员孙永宣布了36位参展艺术家的名单。
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中,著名工笔画家林凡先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家泠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应辉、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王和平、中国美院教授顾震岩先后发言,各位艺术家围绕册页的装裱样式和展览空间的布设等相关问题畅所欲言,为本届双年展的创作和展览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组委会执行主任许江在会议中致辞,他结合日前在杭州开幕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阐述了双年展的意义与作用。许江认为,中国画双年展的平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前国内某些展览机制带来的弊端,起真正的意义在于整塑我们的绘画研究,激发我们的创新力量。双年展的形式能够使我们从中国绘画的观看、绘制、交流的基本方式着手,来重建中国绘画的生态,暂时撇开一些表面的语言之争,回到一个更根源性的生活层面上复活当年中国画产生的形式基因。他进一步阐释了本届双年展提出的“梳理册页的绘画脉络,检省册页的形式生机,活化册页的品读世界,再兴册页的日课传统”的学术目标,对双年展的创作寄予了深刻的期许。
策展人尉晓榕、高士明教授在此期间也一起参与了展览研讨,并回答了参展艺术家的相关问题。会议期间,参展艺术家与双年展组委会签订了创作协议并一起参观了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场地。据参展艺术家、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介绍,本届双年展将于2014年12月22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美术馆为此准备了位置最好的两层展馆和相关设施用以陈设展览的全部册页作品。
附: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辑页掇英”参展艺术家名单(36位)
序号 |
姓名 |
地区 |
出生年月 |
序号 |
姓名 |
地区 |
出生年月 |
|
1 |
冯其庸 |
北京 |
1924年 |
19 |
李津 |
天津 |
1958年 |
|
2 |
方增先 |
上海 |
1931年 |
20 |
李孝萱 |
天津 |
1959年 |
|
3 |
林凡 |
北京 |
1931年 |
21 |
张谷旻 |
浙江 |
1961年 |
|
4 |
邵大箴 |
北京 |
1934年 |
22 |
李东伟 |
广东 |
1961年 |
|
5 |
陈家泠 |
上海 |
1937年 |
23 |
玫瑰 |
奥地利 |
1961年 |
|
6 |
郭怡孮 |
北京 |
1940年 |
24 |
顾震岩 |
浙江 |
1962年 |
|
7 |
王冬龄 |
浙江 |
1945年 |
25 |
卢志强 |
福建 |
1962年 |
|
8 |
何应辉 |
四川 |
1946年 |
26 |
马锋辉 |
浙江 |
1963年 |
|
9 |
何水法 |
浙江 |
1946年 |
27 |
徐累 |
江苏 |
1963年 |
|
10 |
卢辅圣 |
上海 |
1949年 |
28 |
庄道静 |
江苏 |
1963年 |
|
11 |
王和平 |
北京 |
1949年 |
29 |
郑力 |
浙江 |
1964年 |
|
12 |
冯远 |
北京 |
1952年 |
30 |
袁进华 |
浙江 |
1964年 |
|
13 |
刘健 |
北京 |
1954年 |
31 |
刘西洁 |
陕西 |
1964年 |
|
14 |
张伟民 |
浙江 |
1955年 |
32 |
吴顺伊 |
韩国 |
1966年 |
|
15 |
陈北辰 |
福建 |
1956年 |
33 |
韩璐 |
浙江 |
1969年 |
|
16 |
林容生 |
北京 |
1958年 |
34 |
李金国 |
江苏 |
1971年 |
|
17 |
边平山 |
上海 |
1958年 |
35 |
张见 |
北京 |
1972年 |
|
18 |
杨金星 |
江西 |
1958年 |
36 |
陈福彬 |
浙江 |
1982年 |
“仅仅相隔一周,我们就从北京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相聚在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如果说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全景式、综合性、带有一定普及性的专业展览,那么,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就是一个成名艺术家的精英展,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全国美展荟萃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精美段落,艺术地展现了共和国65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精神、创作成果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光辉历程。是我国美术事业的著名品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适应时代之运而产生的中国画高端专业学术平台,在创立短短6年以来,已充分显示了其生命力和学术号召力。很显然,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与全国美展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美术的展览体系,同样是中国美协十分重视的份内工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2014年12月26日-2015年3月8日,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杭州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策展。
谈起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刘大为介绍说:中国画是伴随中华文化的兴盛而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的高雅艺术,中国画富有数千年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和代代传承、发展的深厚积淀。同时,杭州还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浙派人物画的发源地,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正是在这个历史的深度上和时代的高度上,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雄厚的学术资源,在许江院长的主持下创设的。展览借鉴了西方双年展这一现代同行的展览形式,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高地。通过三届展览的举办,我们看到艺术家们深研传统的艺术功力。无论是潘天寿的“东西方拉开距离说”、林风眠“东西方艺术调和论”、还是徐悲鸿“西方艺术改造东方艺术”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各位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看到前辈名师的影响和艺术家们的创新成果;无论是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徐渭的大写意还是华新罗的小清新,也都能在艺术家的实践中,寻觅到踪迹和营养。可以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画进一步探索、深研中国画千年传统,并藉此引导人们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
刘大为认为:世界上每一门积淀深厚的古老艺术,都面临着当代语境的转换和发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创办伊始,就致力于解决中国画当代性的问题,注重探索和发挥这一古老画中的时代精神。在策展上,既重视中国画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又注意到艺术家的不同表现个性,通过艺委会研讨、论证策展人展览主题,专家组、策展人考察、推荐参展艺术家,展览的学术研讨的组织等全过程,都十分注意艺术家的个性特长。展览给与每位参展艺术家多达20-30米展线和丰富、合体的展览环境设计,实际上等于为每位艺术家举办了一个小型个展,使得每位参展艺术家都能有较完整地表现其一个方面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这些十分细致的工作,做起来十分繁琐,而每个艺术家的小展览加起来却是一个大型展览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承办方和组织作工作之艰辛、任务之繁重。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艺术家现在担心的是,这样的好展览能否一直坚持下去?我想,这种担心是人心所向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评价!
刘大为充分肯定:杭州双年展建立并坚持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为展览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举办三届以来,展览做到了几个坚持:组委会、评委会、策展人来自全国,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展览讲的是“普通话”,而不是偏重一地的“方言”。在每一节艺委会内部坚持评、展分离,担任评委的就不参展,参展的就不能担任评委。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创办以来,已有上百位艺术名家参展,从90多岁的艺术名宿,到30多岁崭露头角的艺术新人,几代艺术家同台竞技,既展现了当代中国画艺术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也体现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繁荣景象。这些艺术家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甚至到中国学习、创作中国画的外籍人士,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使展览极具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性。正是坚持了公平性、学术性和代表性,使得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短短三届就成为了业界的知名品牌。我祝贺这个品牌不断提升早日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精品品牌。
永利手机网站,刘大为希望: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能及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突出特色,深化学术,再创佳绩。建议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组织者要加强在全国的宣传,本届双展览最好能到北京展览,既是作为三届展览的一个小结和向全国美术界的汇报,也是一个必要的宣传。
刘大为为本届双年展特别书写了一个文言文的序言:
本文由永利手机网站发布于艺术,转载请注明出处:辑掇造化,再新古典永利手机网站——第三届杭
关键词: